中部人口“缩水”与回流观察:哪些省份正在逆转?

日期:2025-04-08 14:33:00 / 人气:12


一、全国人口流动格局概览
总体趋势
28省公布数据:2024年8省人口增长,2省持平,18省下降。
中部六省:仅安徽常住人口微增2万人,其余五省共减少96万人。
西部回暖:川渝合计流入近30万人,缓解长期流出压力。
东北困境:辽吉两省继2023年短暂回流后再次流出,黑龙持续负增长。
二、四大经济强省竞速:粤浙领跑,苏鲁承压
广东:自然增长与人口流动的双重优势
增量第一:常住人口增74万(总数1.28亿),出生人口113万蝉联全国第一。
结构特征:粤东潮汕、粤西湛江传统生育文化强,流入人口年轻化(婚育比例高)。
政策动向:推出“百万英才计划”,强化引才力度对冲人口流入放缓(2024年净流入27万,低于浙江45.4万)。
浙江:政策包容性驱动人口流入
增量第二:常住人口增43万,自然负增长下靠45.4万净流入支撑。
政策优势:落户门槛降低,包容性强,四年累计增超200万。
江苏:零增长的临界点
平衡术:死亡超出生21.3万,靠同等规模流入抵消,总量持平。
应对措施:出台15条生育激励政策(如免申即享生育津贴)。
山东:经济前四唯一负增长
三连降:2022-2024年累计减少近90万,净流出超43万加剧困境。
深层隐忧:人口规模或跌破亿级门槛,经济竞争力面临挑战。
三、中部人口“缩水”透视:河南承压,安徽突围
河南:持续流出大省
四年连降:2024年减30万(总量9785万),近29万为净流出(居全国之首)。
矛盾现象:出生率全国第二(76.2万),但流出量远超自然增长。
破局难点:产业外流背景下,如何承接回流成为关键命题。
安徽:长三角红利带动回流
唯一增长:常住人口增2万(总量6123万),受益于沪苏浙产能转移。
回流动力:合肥都市圈崛起+长三角分工协作,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。
湖南、湖北:生育支持政策加码
湖北:2024年减4万,出生率-3.14‰,聚焦“生育友好型社会”建设。
湖南:2024年减29万,出生率-3.04‰,出台青年人才吸引政策。
四、西部川渝异动:产业转移引发人口回流
四川:省际流动转向省内集聚
总量微降:减4万,但净流入21.3万(全国第三),成都虹吸效应显著。
回流逻辑: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,叠加成都宜居属性吸引人口定居。
重庆:止跌回升
2024年流入8.2万,扭转2023年流出10.9万局面,川渝合计流入近30万。
五、东北困局:短期回流难掩长期压力
2023年短暂回流假象
辽宁增8.6万、吉林增4.34万,源于经济增速回升(辽宁5.3%)与营商优化。
2024年回落现实
辽宁流出4.9万(常住减27万),吉林流出10.8万(常住减22.1万)。
深层制约因素
老龄化:辽宁65岁+占比21.1%(全国最高),黑吉位列四五。
出生率低迷:吉辽分列倒数第一、第二,但降幅略有收窄(辽增0.26‰,吉增1万新生儿)。
六、政策启示与区域策略
生育支持政策的局限性
山东案例:即便放宽落户、发放津贴,仍难敌产业外流导致的人口流失。
东北启示:单纯生育激励无法对冲经济与人口结构双重压力。
产业转移的回流效应
安徽经验:长三角产业外溢带动人口回流,中部需强化区域协作。
川渝验证:产业转型触发人口流动转向,传统劳务输出省需抓住机遇。
区域竞争力重塑
广东路径:自然增长与外来人口双轮驱动,需警惕流入放缓风险。
浙江模式:政策包容性吸引常住人口,印证“宜居宜业”导向的有效性。
七、结论:人口流动的结构性重构
东部:粤浙仍具吸引力,但增速分化显现,政策创新成胜负手。
中部:安徽借势长三角突围,豫湘鄂需破解“流出-老龄化”恶性循环。
西部:川渝依托产业转移减缓流出,但需巩固长期吸引力。
东北:短期回流难掩结构性困境,需系统性改革提振经济活力。
关键结论:人口流动已从“单向流出”转向“区域博弈”,中西部省份需通过产业升级、政策创新与区域协同,争夺回流红利,延缓老龄化冲击。

作者:天富娱乐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天富娱乐 版权所有